「醜奴兒」本來是唐教坊的曲名,到了北宋成為詞牌名。許多文人都寫過醜奴兒,其中最有名的當數北宋詞人辛棄疾的《書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識愁滋味 愛上層樓 愛上層樓 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得愁滋味 欲語還休 欲語還休 卻道天涼好個秋
我小時候讀這首詞時總覺得醜奴兒這名字好特別,不曉得是什麼意思?如果用google去搜尋只會查到辛棄疾和其他詩人的詞,或是“草東沒有音樂”的一張專輯。
年長後多讀了些書才慢慢了解這個詞牽涉很多歷史。故事要從唐代說起。唐代取名除了一般常用的名字外還有兩種特別的命名:神事名(Theophoric name)及賤名(Opprobrious name)。
所謂神事名就是讚嘆神或祈求神的保佑。中國人對此很陌生因為中國基本上是無神論,一直到了唐朝才開始有了神事名出現。原因很簡單:因為隋唐是鮮卑-拓拔建立的政權,所以受到胡風(主要是伊朗-粟特)影響開始有了神事名如天賜、神子、神佑、神助、佛奴、僧伽奴、浮屠、菩薩、金剛、羅漢等等。而神事名在近東和歐洲文明如蘇美人、埃及人、閃族、印歐語族等是非常普遍的,如John (主是仁慈的),Joshua (耶穌將拯救),Dennis (戴奧尼索斯),Martin (戰神)等等族繁不及備載。
相對地,賤名的作用是向神祈求赦免,表示這小子非常輕賤沒用請鬼神放他一馬不要傷害他。我們台灣人不論閩南或客家都保有這種習俗,把小孩叫阿狗、細妹、阿尾、小豬。這種取賤名的習俗就是源自於唐朝帶來的伊朗-粟特胡風。所謂醜奴(醜陋的奴隸)、買奴、市買(市場買來的)、石買(用石頭買來的)、寄奴(寄養的奴僕)等等都是唐朝常用的賤名。
結論:「醜奴」是當時常用的賤名,剛好被拿來當成詞牌名,就像五月天的「志明與春嬌」一樣,志明和春嬌本身並沒有什麼特別含義。
但有些人認為醜奴並非賤名,而是神事名。為什麼會有這種看法呢?原來以「醜」為開頭的名字很多,如:醜子、醜女、醜娘、醜郎、醜姬、醜仁、萬醜、醜媚、貴醜等等,這些通通歸類為「醜名」。由於賤名的目的是用來欺騙鬼神,因此如果「醜」是醜陋的意思那就不應該和「仁」「貴」「媚」這些代表高貴美好的字連用,這樣合起來顯得很奇怪。
我們知道「醜」有另一種寫法「丑」。在古代這兩個字是互用的,在現代「醜」的簡體字正是「丑」,這個字代表地支的第二位;此外醜的偏旁是「酉」代表地支的第十位,因此「醜」名有可能代表的是人名主人的本命生肖(丑年或酉年)。十二生肖在唐朝代表保護的神靈,因此醜名事實上屬於神事名而非賤名。
醜名到底屬於神事名或賤名都各有所本,我們外行人懂到這裏即可。
前面說過中國因為無神論之故在唐朝以前幾乎沒有神事名,除了一個例外那就是「天子」。周王首先用天子自稱,由於天子是神事名而古中國又沒有神事名,所以這暗示了一件事:周是外來而非本土政權。其實孟子就曾說過周文王是「西夷之人」,至於西夷是指匈奴-鮮卑還是伊朗-粟特,就是另一個研究課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