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北醫引入血管內雷射(EVLT)來治療靜脈曲張以來,已有40人左右成功地治癒腿部痼疾。但仔細觀察筆者發現有些人做完雷射治療後,儘管腿部大部份浮腫扭曲的血管都消失了,走路也比之前輕盈持久,卻仍可發現一些殘餘的小靜脈浮在小腿前方或外側。雖然理論上這些剩餘的曲張小靜脈不會引起腿部的不適或是任何功能上的障礙,但總是令人覺得礙眼,必除之而後快。
做完雷射後會有殘留小靜脈的原因在於某些小腿的靜脈並不匯流注入大隱靜脈,而是注入小隱靜脈或是其它變異的血管分枝內。另一個原因則是原本注入大隱靜脈的分枝血管太過粗大,以致於雷射過後雖然血管已血流量減少而且管徑變小,但卻仍可清楚辨視。這些令人討厭的一小撮壞血管在以往必需藉助開刀做小傷口靜脈剝離術(mini phlebectomy)才能斬草除根,但對病人而言,為了這些小血管再進一次開刀房並不划算,況且「手術」本身對病人或其家人都會有很大的心理壓力— 即便是微不足道的手術。所以很多人都寧願讓它維持原樣不理它。
其實有開刀以外的處理方法,例如注射硬化劑 (sclerotherapy)或使用針導入高周波凝固(thermocoagulation, e.g. TC 3000)。筆者參去年(2007)在台北國際會議中心舉行的國際血管醫學聯盟亞洲分會大會,請來了美國有名的靜脈曲張醫師Rajagopalan Ravi。他每年都進行上千例的雷射治療,會中他便提到硬化劑的注射是雷射外的一個很好的輔助療法(adjuvant therapy)。有很多病人一聽到我說硬化劑便急忙地告訴我:醫生啊,彼硬化劑我注過,無效啦。我會問他是什麼時候打的,在那裡打的?需知硬化劑經過幾十年的進步,跟以往台灣常用的高張生理食鹽水(3% N/S)效果有天壤之別。以往注射高張生理食鹽水疼痛又容易復發的情形,現在已不復見。只是它不是萬靈丹,對於太粗大的靜脈曲張效果有限,因此被應用在較小血管及血管雷射治療的輔助應用上。
北醫領先全台其它醫院,於去年初首先向衛生署申請使用英國製造,美國FDA通過的硬化劑 STS(Fibro-Vein R),經過衛生署核准後,開始使用於門診有輕微靜脈曲張或是靜脈內雷射治療後有殘餘小靜脈患者的治療,成效卓著,雖然現在健保並不給付,但自費費用遠比靜脈雷射來的便宜,有不少怕開刀又症狀輕微病人都選擇注射硬化劑的方式;而已手術或雷射過後的病人,也可以加做硬化劑注射,消除腿部殘留的曲張小靜脈。
案例一、常見的台灣阿嬤。左圖是治療前,右圖也是經過雷射加硬化劑治療,可以說是判若二「腿」。
案例二、白人男性。左圖是治療前非常嚴重的靜脈曲張,右圖是經過靜脈曲張雷射及硬化劑注射後,明顯地大幅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