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一位專科醫師例如整形外科或泌尿科或家醫科的過程是這樣的:
先完成大學教育六年,第七年當實習醫師,然後參加國家醫師考試,通過後取得醫師資格,再來到醫院當一年的PGY,接著再當三~五年的住院醫師,最後參加專科醫師考試通過後才能取得。
有趣的是這張千辛萬苦取得的專科醫師證書並非永久而是有效期的,而是每六年更換一次,這六年內要上完學會規定的教育課程才得以換證。以外科專科醫師為例,必需在六年內取得600分的積分且不可以有一年是0分。
有了專科證書還不能執業,必需向衛生局申請執業執照。執業時需檢附專科醫師證書再加上醫學倫理、法規、品質等18學分才能正式行醫。
所以說當了專科醫師之後每年還得常常用自己的休假時間去參加醫學會議汲取新知,並上醫學倫理、法規、品質等等的課程才能夠換證換照繼續執業。
明年我就面臨換證,但積分還差50分左右,所以剩下的這半年得好好去參加各類講習或醫學會議。上個星期四下午4點,我便去國泰醫院參加外科醫學會的月會。這次月會是由北醫、國泰、及亞東醫院合辦,每家醫院都提供二位講者共六位,會議時間二個小時。這六位講者涵蓋了小兒外科、整形外科、心臟外科、一般外科等等。各位想想既然我本身是整形外科醫師,自然對其它專科的演講題目不甚有興趣;相反的,其它專科醫師也不想聽整形外科的題目。當然,若是把其它專科醫師的報告當成discovery或NGC來看也會很有趣,可是這種平常日的下午都是醫師正忙的時候,誰有心情坐下來好好看幾場discovery頻道呢?
有,的確有這樣的醫師,那就是一些已經退休的老醫師老教授們。因此綜觀整個會場,扣除舉辦月會的國泰醫院醫師外,舉目望去都是一頭灰白頭髮卻仍好學不倦的老醫師,幾乎看不到幾位青壯年人。這令我想起以前清晨去公園運動時,也都是一些阿公阿媽在打太級拳練國標舞,當然這樣對身体是很健康啦,不過更需要健康的不應該是青壯年人嗎?老醫師們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令人敬佩,但是衛生署強迫醫師進修的目標應該不是這群長輩而是正在執業門診常常破百的那群青壯年醫師吧?
會議進行到倒數第二位講者時,我環視會場,用門可羅雀來形容都太過豐盛了。
除了醫護人員(含中醫牙醫護士等等),我不知道還有那個行業的人需要每隔幾年換一次證照?這種用證照來強迫學習的方式我覺得很奇怪,如果說因為醫療人員從事的行業涉及人的生命比較特別,所以必需多犧牲點那我很同意,可是為什麼一牽涉到醫療過失就忘記「比較特別」這件事,動不動就以跟其它不涉及人生命的行業所用的業務過失重傷害罪來起訴呢?再者,檢察官法官等職業也涉及人的生命,為什麼他們就不需強迫學習再教育呢?
回到醫界本身吧,我不反對醫療人員必需每年進修,但是社會相對的也必需給予醫療人員合理的回饋,例如可以請公假參加醫學會、對醫療糾紛的處理要考慮到涉及的風險、健保給付不能打折,衛生署健保局停止帶頭抹黑醫護人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