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讀了一點書才知道這座廟叫做大眾廟,至少有200年
以上的歷史,所以即使單從古蹟的角度來看也是非常重要的
一座廟宇。但是這座廟的來龍去脈卻是很複雜,即使是當地
人大概也不知道全貌。
根據廟方的說法,這座廟建於1700年,主祀鎮海大元帥,而鎮海元帥指的是康熙時期臺灣人陳酉,這人平定朱一貴有功,累陞至金門鎮標遊擊。但是此說有二大缺陷,第一、遊擊在清朝只是水師小官和「大元帥」相差甚遠,第二,陳酉生平?清楚,廟方所謂「乾隆皇帝…諡封陳酉為鎮海大元帥」正史中並無此紀錄,似為後人偽造。
第二種說法根據台大醫院教授也是台南人陳耀昌教授的研究,符合大元帥這個身份又和該地有關的應該是鄭成功麾下重要的武將陳澤。1661年陳澤率兵登陸鹿耳門(四草附近)擊敗駐守在熱蘭遮城(安平古堡)的荷蘭軍隊,所以當地居民建廟紀念他。但因後來清廷又擊敗鄭家軍收回台灣,居民不敢公然祭祀抗清的陳澤,所以把大將廟改稱大眾廟(台語將與眾同音)。這種說法雖然有理,但純屬陳教授的臆測,並無任何證據證明大眾廟的原意是大將廟;大元帥指的是陳澤而不是其他人。況且清末時期曾把祭祀鄭成功的開山王廟正名,可見清廷後來已經不介意民眾祭祀這些抗清名將,但是大眾廟並沒有跟著正名回大將廟,所以這個說法亦站不住腳。
第三種說法根據台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教授戴文鋒研究「在台南沿海地區,民間所稱的有應公、萬善爺、大眾爺等無主孤魂信仰,有些早已被當地居民與信眾予以神格化,由厲鬼轉變成神明。但因係厲鬼轉變成神明,所以神格不能太高,稱為「元帥」、「將軍」,而不稱「千歲」、「王爺」。」這個說法是有所本的,據許獻平研究台南縣沿海北門區六鄉鎮的有應公廟一共有285座;其中稱為「元帥」的有61座;稱為「將軍」的有43座,可見這是當地很通俗的一種做法。
那鎮海元帥之說又是從何而來?根據民國52年《台灣省台南縣市寺廟大關》記載「四草大眾廟創始於嘉慶六年(西元1801年),主祀大眾爺」,當時仍無陳酉為鎮海將軍的說法,可見這是1963年以後廟方為了拉抬自身主祀神明的地位,硬套上陳酉這位歷史人物,又為了和歷史若合符節,結果把建廟歷史往前推了101年。
「我有所念人 隔在遠遠鄉 我有所感事 結在深深腸」,台南古蹟甚多,即使像這樣一座不是很知名的廟宇都藏了許多歷史典故令人玩味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