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隔幾天會到前陽台澆花。我種的花草沒什麼規律,隨意種。有荔枝、番石榴、羅勒、九層塔、迷迭香等等。因為照顧上不是很用心,所以植物也長的很凌亂。
這天照例灑完水後轉頭要進屋時,瞄到了一個木頭顏色硬幣大小的東西懸吊在紗門的另一側。定睛一看很像是個精緻的木雕作品—一根細小樹枝黏著在牆面另一端懸著半截蓮蓬頭。看來有蜂要在此築巢。
要打110還是119?還是自行用棍子搗毀?從猿猴傳承下來的天性看到蜂窩就緊張。但我心中浮出反對的念頭,為什麼要除掉它?這些蜂做了什麼壞事所以我們不允許它們存在?雖然此刻我還沒見著有蜂飛來,但我知道這是長腳蜂 (paper wasp)的巢,因為後陽台就有一個像這樣結構但大得多的蜂窩。
兩年前第一次發現長腳蜂在後陽台築巢,因為後陽台的紗窗有點髒而蜂巢又建在角落,等發現時蜂巢已經有一顆棒球大和十來隻蜂進進出出。那時也曾猶豫是否找消防隊摘除,但最終決定與蜂共處,理由有二:第一,蜂對自然生態非常重要,花的授粉和抑制其它昆蟲都是它的主要工作;第二,後陽台有紗窗阻絕,只要不打開紗窗,紗窗也沒有破洞,蜂應該不會進來。於是說服太太接受它的存在,只需曬衣服時注意一下。我們觀察了半年,蜂巢越來越大;蜂也越來越多,但它們逕自忙綠未曾咬破紗窗湧入。
蜂雖然如此重要,但在人類步步進逼污染環境噴灑農藥之下逐漸滅絕,據美國統計在2019至2020年之間蜜蜂數量減少了43%。最近女星安潔莉納裘莉拍攝一則短片讓蜜蜂爬滿全身來響應世界蜜蜂日(May 20)喚起大家對蜜蜂保育的重視。
雖然我傾向讓蜂巢留下來,但它的位置實在有點危險。後陽台的紗窗可以不打開,但前陽台的紗門經常要出入不然怎麼澆花?何況家裡有小孩,萬一被這麼大隻的蜂叮到那就不得了。說起被蜂叮我可是有經驗的,小時候看到地上有什麼蟲都喜歡抓起來看一看,有一次看到蜜蜂在馬路上不動覺得很奇怪,我猜它應該死了所以用拇指和食指把它捏起放在掌心仔細端詳。沒想到它還沒死透,一針刺入我的手掌,瞬間有如被火紅的針燙到整個手掌又腫又痛。那還只是隻小蜜蜂,現在堵在門口的可是身型大了數倍的長腳蜂啊。
這裡說明一下中文說的“蜂”在英文其實分為 bee 和 wasp 兩種。Bee 是會釀花蜜的,所以也叫 honeybee,一般的小蜜蜂屬於此類;而wasp 中文翻成黃蜂/胡蜂/馬蜂,雖然也是蜂但不釀蜜只會傳遞花粉所以屬於 pollen bee,虎頭蜂和長腳蜂屬於此類。虎頭蜂的英文是hornet,也有人用vespa這個字,vespa是義大利語,中老年人熟知的機車偉士牌就是這個字。順便說一句,林姆斯基柯薩可夫的“大黃蜂的飛行” 那隻大黃蜂並非wasp而是bumble bee,正式的中文名稱是熊蜂,熊蜂屬蜜蜂科(Apidae)也會釀蜜。
WASP這個字如果全部大寫又有另一個意思:Wealthy Anglo-Saxon Protestant,代表出身高貴、生活優渥,居住在美國東海岸或舊金山附近,從小就讀昂貴的私立高中和常春藤盟校,是古老家財的繼承人。這個字WASP好像有褒有貶,我不是美國人就不深入研究了。
長腳蜂的學名是Polistiane,英文俗名則是paper wasp,原因在於它會啃咬木頭將木屑和口水混合成紙漿用來築巢。但是中文為什麼叫它長腳蜂呢?我觀察停在巢上的長腳蜂它的腳看起來並沒有比虎頭蜂或蜾蠃(音果羅)來的長啊?原來長腳蜂在飛行時後腳會懸垂著看起來很長,因此日文叫它アシナガバチ, アシナガ就是長腿的意思,台灣應該是師承日本所以稱為長腳蜂。中國沒有受到日文影響因此稱它為馬蜂。
前思後想最後決定冒險讓長腳蜂在此築巢。我把太太和小孩都叫來,從紗門內指著蜂巢要大家從此小心進出不要干擾它們。保護自然生態是要付出代價的,這房子所在以前是塊田,更久之前則是樹林,所以不是長腳蜂侵入民宅築巢而是人類佔據它自古以來的棲息地築屋。現在我們應該學習和平共處而不是你死我活。此外長腳蜂相當溫馴不會輕易攻擊人類,如果是虎頭蜂我就不敢這麼做了。
之後每天早上我會屏息悄悄打開紗門看看築巢的進度如何?一開始只有一隻蜂,隨著巢慢慢變大,蜂的數量也緩慢增加到4隻。蜂的作息和人有點類似—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有時如果太早去看會發現蜂還停在蜂巢上睡覺。似乎每個蜂格都有一隻蜂寶寶住在裡面,它們的眼睛很大很黑,有點像電影描繪的外星人的樣子。蜂寶寶很少探出頭必須由下往上才看得見它們窩在裡面,當然距離要靠的很近。一開始怕會被蜇,久而久之長腳蜂似乎對我已經習慣沒有任何反應,因此逐漸越靠越近甚至還打開手電筒照。除了觀察以外我也每天替它們拍照,這樣拍了2個月,終於完整地記錄築巢過程。
台灣常見的長腳蜂有家長腳蜂、黃長腳蜂、雙斑長腳蜂、日本長腳蜂、棕長腳蜂、棕長腳蜂等等。 這一窩好似是雙斑或是家長腳蜂,我懶得去辨識。很有趣的是長腳蜂的成蜂吃素以花蜜花粉為食;但它的蜂寶寶確是吃葷的,所以工蜂會去抓毛毛蟲咬死做成肉球來餵蜂寶寶。有一次我看到前陽台牆面掛著一隻毛毛蟲就是被長腳蜂綁來的肉票.
觀察了2個月本來開始覺得有點枯燥了,沒想到看到一個很特別的畫面:工蜂餵食秀。於是興奮地出2台相機來拍攝(原片很清晰但壓成youtube為了縮小檔案不得不犧牲畫質, 這要跟各位說明一下)。影片中可以看到第一隻工蜂先餵食左側探出頭的白色蜂寶寶; 右側寶寶聽到聲音也探出頭於是工蜂接著餵它, 等到肉球餵完了第一隻工蜂離開然後本來在上方不動的第二隻工蜂爬了下來繼續接替餵食工作.
之後蜂巢並沒有繼續變大,從繭中孵出的新工蜂似乎沒有留在這裡繼續工作,可能是開到茶蘼花事了,這裡的自然環境被逐漸增多的人車破壞了。每天看蜂群來來去去頗有療癒作用,有一次看到工蜂用腹部不斷摩擦巢的外牆,似乎是嫌它太粗糙所以要打磨一下;有一次剛好遇到工蜂從外面回來一直繞著我盤旋,我嚇得像泥塑雕像一般不敢動,它最後認定我不是壞人就放我一馬飛走了。此外從觀察的過程中我學會如何分辨剛孵化的蜂和成蜂。剛孵化的蜂的眼睛很黑,要等一段時間後它們的眼睛才會逐漸變成棕色。總之,和蜂巢共處的這幾個月學習到很多事也平添許多樂趣,它們並不可怕也沒有那麼危險,希望下次蜂去你家築巢時你會考慮一下。
蜂毒
最後來講一下胡蜂蜂毒 (注意不是蜜蜂蜂毒,不過兩者大同小異)
- 成份
- 蛋白質或多胜肽類的過敏原:phospholipases , hyaluronidase, mastoparan, antigen 5
- 其它:histamine, acetylcholine, dopamine, norepinephrine, serotonin
- 症狀
- 局部反應:紅腫,起水泡,局部淋巴結腫大,通常1~數日消失
- 全身毒性反應:通常是被多處叮咬的人才會發生,會有橫紋肌溶解、心肌損傷、肝功能異常、溶血、急性腎衰竭、凝血異常等等
- 過敏性休克:由IgE 或 IgG引起,在幾分鐘內產生癢、尋麻疹、全身無力、血管性水腫、胸悶、噁心嘔吐、腹痛拉肚子,更嚴重會氣喘、發不出聲、虛弱昏迷、低血壓等等
- 其它:發燒、關節痛、神經學症狀、腎炎、溶血性貧血、血小板低下、Guillain-Barre syndrome 等等
- 治療
- 首先我們要知道蜜蜂會把尾刺留在皮膚,但胡蜂不會。如果是被蜜蜂叮咬不要直接用手指去拔除,不然很容易2次受傷
- 使用水和肥皂洗淨傷口,把身上飾品如戒指手環等移除
- 冰敷,不要抓傷口
- 有疼痛或尋麻疹可以給NSAID止痛藥和口服抗組織胺
- 如果有過敏性休克的症狀如血管性水腫、呼吸困難、低血壓等等,必須馬上注射Epinephrine (0.3~0.5 mg, im),如果沒有改善每15分鐘再注射。儘快送到醫院打iv、給氧氣、注射抗組織胺和類固醇。給予 Dopamine 或 Norepinephrine iv提高血壓;給予Glucagone 控制血壓和氣管痙攣。
- 由於發生過敏性休克最重要的就是注射Epinephrine,因此有專門給登山健行者攜帶的注射筆叫 EpiPen。價格不菲一隻約3000元台幣。
- 至於全身毒性反應基本上要被蟄50~100下以上才會發生,所以不多見,被蟄這麼多下鐵定要住院治療甚至洗腎,我們就不必去了解如何處理了。
補充一個豆知識:穿什麼顏色的衣服才不會召來蜂的叮咬?
衛福部的網站寫「穿深暗色貼身而不寬鬆的衣服」可以減少被蜂螫的機會,但是有些網站說暗色衣服比較容易受到蜂攻擊,建議穿白色或黃色衣服。到底哪一個正確?我找了中英文許多網站,其中”in and out express care”講解最細如下:蜂受到亮色的吸引,但是有2件事要知道,第一蜂看不見紅色,所以紅色對它而言就如同黑色;第二蜂會攻擊黑色的物體,因為蜂的天敵熊就是黑色的。所以你穿紫色、藍色、黃色都會吸引蜂前來;但是當它咬人時是先咬暗色的如黑色及紅色!只有一種顏色既不會吸引蜂也不會被攻擊那就是白色。
最後請大家回到頁首,有一隻躺在地上的蟬。你是否還有看見其它東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