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读了一点书才知道这座庙叫做大众庙,至少有200年
以上的历史,所以即使单从古蹟的角度来看也是非常重要的
一座庙宇。但是这座庙的来龙去脉却是很复杂,即使是当地
人大概也不知道全貌。
根据庙方的说法,这座庙建于1700年,主祀镇海大元帅,而镇海元帅指的是康熙时期台湾人陈酉,这人平定朱一贵有功,累升至金门镇标游击。但是此说有二大缺陷,第一、游击在清朝只是水师小官和「大元帅」相差甚远,第二,陈酉生平?清楚,庙方所谓「乾隆皇帝…諡封陈酉为镇海大元帅」正史中并无此纪录,似为后人伪造。
第二种说法根据台大医院教授也是台南人陈耀昌教授的研究,符合大元帅这个身份又和该地有关的应该是郑成功麾下重要的武将陈泽。1661年陈泽率兵登陆鹿耳门(四草附近)击败驻守在热兰遮城(安平古堡)的荷兰军队,所以当地居民建庙纪念他。但因后来清廷又击败郑家军收回台湾,居民不敢公然祭祀抗清的陈泽,所以把大将庙改称大众庙(台语将与众同音)。这种说法虽然有理,但纯属陈教授的臆测,并无任何证据证明大众庙的原意是大将庙;大元帅指的是陈泽而不是其他人。况且清末时期曾把祭祀郑成功的开山王庙正名,可见清廷后来已经不介意民众祭祀这些抗清名将,但是大众庙并没有跟着正名回大将庙,所以这个说法亦站不住脚。
第三种说法根据台南大学台湾文化研究所教授戴文锋研究「在台南沿海地区,民间所称的有应公、万善爷、大众爷等无主孤魂信仰,有些早已被当地居民与信众予以神格化,由厉鬼转变成神明。但因系厉鬼转变成神明,所以神格不能太高,称为「元帅」、「将军」,而不称「千岁」、「王爷」。」这个说法是有所本的,据许献平研究台南县沿海北门区六乡镇的有应公庙一共有285座;其中称为「元帅」的有61座;称为「将军」的有43座,可见这是当地很通俗的一种做法。
那镇海元帅之说又是从何而来?根据民国52年《台湾省台南县市寺庙大关》记载「四草大众庙创始于嘉庆六年(西元1801年),主祀大众爷」,当时仍无陈酉为镇海将军的说法,可见这是1963年以后庙方为了拉抬自身主祀神明的地位,硬套上陈酉这位历史人物,又为了和历史若合符节,结果把建庙历史往前推了101年。
「我有所念人 隔在远远乡 我有所感事 结在深深肠」,台南古蹟甚多,即使像这样一座不是很知名的庙宇都藏了许多历史典故令人玩味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