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奴儿」本来是唐教坊的曲名,到了北宋成为词牌名。许多文人都写过丑奴儿,其中最有名的当数北宋词人辛弃疾的《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 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得愁滋味 欲语还休 欲语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我小时候读这首词时总觉得丑奴儿这名字好特别,不晓得是什么意思?如果用google去搜寻只会查到辛弃疾和其他诗人的词,或是“草东没有音乐”的一张专辑。
年长后多读了些书才慢慢了解这个词牵涉很多历史。故事要从唐代说起。唐代取名除了一般常用的名字外还有两种特别的命名:神事名(Theophoric name)及贱名(Opprobrious name)。
所谓神事名就是赞叹神或祈求神的保佑。中国人对此很陌生因为中国基本上是无神论,一直到了唐朝才开始有了神事名出现。原因很简单:因为隋唐是鲜卑-拓拔建立的政权,所以受到胡风(主要是伊朗-粟特)影响开始有了神事名如天赐、神子、神佑、神助、佛奴、僧伽奴、浮屠、菩萨、金刚、罗汉等等。而神事名在近东和欧洲文明如苏美人、埃及人、闪族、印欧语族等是非常普遍的,如John (主是仁慈的),Joshua (耶稣将拯救),Dennis (戴奥尼索斯),Martin (战神)等等族繁不及备载。
相对地,贱名的作用是向神祈求赦免,表示这小子非常轻贱没用请鬼神放他一马不要伤害他。我们台湾人不论闽南或客家都保有这种习俗,把小孩叫阿狗、细妹、阿尾、小猪。这种取贱名的习俗就是源自于唐朝带来的伊朗-粟特胡风。所谓丑奴(丑陋的奴隶)、买奴、市买(市场买来的)、石买(用石头买来的)、寄奴(寄养的奴仆)等等都是唐朝常用的贱名。
结论:「丑奴」是当时常用的贱名,刚好被拿来当成词牌名,就像五月天的「志明与春娇」一样,志明和春娇本身并没有什么特别含义。
但有些人认为丑奴并非贱名,而是神事名。为什么会有这种看法呢?原来以「丑」为开头的名字很多,如:丑子、丑女、丑娘、丑郎、丑姬、丑仁、万丑、丑媚、贵丑等等,这些通通归类为「丑名」。由于贱名的目的是用来欺骗鬼神,因此如果「丑」是丑陋的意思那就不应该和「仁」「贵」「媚」这些代表高贵美好的字连用,这样合起来显得很奇怪。
我们知道「丑」有另一种写法「丑」。在古代这两个字是互用的,在现代「丑」的简体字正是「丑」,这个字代表地支的第二位;此外丑的偏旁是「酉」代表地支的第十位,因此「丑」名有可能代表的是人名主人的本命生肖(丑年或酉年)。十二生肖在唐朝代表保护的神灵,因此丑名事实上属于神事名而非贱名。
丑名到底属于神事名或贱名都各有所本,我们外行人懂到这里即可。
前面说过中国因为无神论之故在唐朝以前几乎没有神事名,除了一个例外那就是「天子」。周王首先用天子自称,由于天子是神事名而古中国又没有神事名,所以这暗示了一件事:周是外来而非本土政权。其实孟子就曾说过周文王是「西夷之人」,至于西夷是指匈奴-鲜卑还是伊朗-粟特,就是另一个研究课题了。